藥妝探路商業化:還有8倍增長空間 營銷面臨尷尬
[由于目前這一品類未獲得明確的定義,所以企業在產品宣傳上,只要涉及夸大宣傳、醫學術語的產品,都會受到處罰。而這將是其未來面臨的一個“尷尬”]
在傳統零售商業不景氣的當下,百貨、購物中心一樓的美妝柜臺卻人頭攢動。如今,消費升級正成為趨勢,其中品質化、個性化、求享受是國內人消費升級呈現的三大特征。
我們看到,在更大美妝公司的業務板塊里,過去兩年增長最快的是高端品牌部,還有一個就是彩妝。后者熱賣是因為人們已不滿足于基礎護膚,對于彩妝的需求日益旺盛。
不過,值得注意的是,在全球環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問題頻出的狀況下,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、認為自己是“敏感肌膚”,在這樣的背景下,提倡更加安全、溫和、針對問題性肌膚的“藥妝”受到關注。
而對一些美妝巨頭來說,這一細分領域雖然不能與大眾護膚品動輒數千億的規模相比,但基于前述背景,中國藥妝市場的潛力巨大,未來具有大商機。
“藥妝”的來由
“越來越多人的肌膚遇到敏感等問題。人們需要解決這些問題,而我們針對不同問題的人提供不同解決方案,幫助她/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護膚品!睔W萊雅中國副總裁兼活性健康部總經理陳旻告訴第一財經。
雖然藥妝的說法已經被消費市場普遍接受,但瑞金醫院皮膚科主任鄭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強調,中國目前沒有針對“藥妝”的專門批準文號及相應標準。這些產品是一些有皮膚問題的患者在醫院接受治療后,醫生在后治療階段開出的輔助用品!氨热,患者有濕疹,醫生會開一些含有激素的藥,但不能多用,會有副作用!编嵔萁忉,這時候就會建議患者配合使用所謂的醫用護膚品來輔助配合治療。
在國內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什么是“藥妝”,這一概念是舶來品。鄭捷稱,目前市場上所銷售的藥妝歸根結底姓“妝”而非姓“藥”。
記者查詢《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》了解到,我國將化妝品分為以下兩大類,特殊用途化妝品和非特殊用途化妝品(2007年之前稱為普通化妝品),《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》第十條規定,特殊用途化妝品是指用于育發、染發、燙發、脫毛、美乳、健美、除臭、祛斑、防曬的化妝品。
以歐萊雅旗下的薇姿為例,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網站上顯示,只有其潤白隔離乳液、清爽防曬噴露等含有美白、防曬功效的產品批號為“特進字”,其他功效產品為“備進字”,與普通進口護膚品批號無異。
另一種說法是,中國流行起來的藥妝來自日本。近些年來去日本旅行的中國人往往會去日本當地的藥妝店買化妝品,如較為知名的“松本清”(Matsumotokiyoshi)這樣的藥妝連鎖店。但實際上,這些店并非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藥店,除了有一些常用藥外,還會有賣化妝品以及其他的生活日常用品。但久而久之,人們會將在這樣的連鎖店中購買的化妝品稱為藥妝。
日本花王市場部相關負責人則告訴記者,公司旗下的品牌沒有明確的藥妝之分,“雖然有針對敏感肌膚的比如珂潤品牌,但我們也沒有在對外宣傳時說這是藥妝!
歐萊雅中國活性健康化妝品部醫學關系與傳播總監張中興認為,市場上目前通俗說的藥妝起源于歐美。他此前在德國學習生活時發現,當地人通常有家庭醫生,一旦皮膚遇到問題,家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開出相對應的藥物,同時,醫生還會搭配藥物給患者配一些藥妝來輔助治療。
張中興強調,相對于普通的護膚品、彩妝類產品,藥妝通常是由醫學專業人士——皮膚科醫生、兒科醫生和其他科類醫生共同開發或有他們的背書,所以藥妝在對外傳播宣傳上強調安全性、主打功能性。
無論是鄭捷還是張中興都表示如果是正規企業出產的藥妝,那么這些產品當做護膚品來長期使用,不會有副作用。
銷售之困
陳旻告訴記者,實際上在歐美國家,藥妝化妝品的市場份額已經占整個化妝品市場的60%以上,而這一發展勢頭依舊向好。
但研發、銷售藥妝并非目前國內化妝品企業的主流發展趨勢。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,大多數企業僅將這一部分的產品作為多元化的延展,作為企業細分類產品類的一個補充。
國內的一些醫藥公司諸如同仁堂(32.630, 0.40, 1.24%)、云南白藥(90.980, 2.08, 2.34%)等企業也涉足過這一領域。但由于不如化妝品公司熟悉渠道和零售終端,這些嘗試并不成功,市面上鮮見這些醫藥公司開發的產品流通。
下一條:化妝品企業加速證券化
相關新聞
- 藥妝的三大特點
- 酵素的主要作用是什么
- 酵素安全嗎?
- 過期的化妝品別急著扔,這樣做可能會省下一大筆錢!
相關產品